- 发布日期:2025-07-07 00:03 点击次数:191
陆逊死后,孙权迅速对朝廷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整:
步骘被任命为丞相,吕岱晋升为上大将军,全琮则升任右大司马。
这三位都属于支持鲁王孙霸的核心臣子。
看来,南鲁党争似乎已然接近尾声,局势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。
然而,事情远没有那么简单,还有一位关键人物得到了重用——诸葛恪。
尽管名义上诸葛恪仍属于太子党,但他早就看出了京城并非久留之地,便早早地转赴地方担任了重要的军事职务。此举为他后来带来了丰厚的回报。在陆逊去世后,诸葛恪迅速升任大将军,领取假节,驻扎武昌,并且继承了陆逊在荆州的权力。
实际上,诸葛恪几乎完全接管了陆逊的所有职务和权力,成为吴国新的军事重臣之一。
我们不妨从另一个角度重新审视这次政局变动。
展开剩余77%看看这几位得到升职的人:诸葛恪、步骘、吕岱,三人都出自徐州,且都有一个共同标签——江北士族的代表。
回顾历史的长河,吴国的政治一直充满了复杂的派系斗争。249年,政局再次动荡,步骘与全琮相继离开,鲁王党遭受了严重打击。尤其是步骘所在的步氏一族,长期以来是鲁王孙霸最坚实的支持力量。
紧接着,太子党的人物朱据接替了步骘的丞相职位。朱据是一个性格较为强硬的太子派人物,他曾多次为太子孙和辩护,并且多次冒死上书,力挺太子的立场。如今鲁王党势力大幅削弱,朱据则开始积极行动,为太子稳固权位。
看着两派你来我往,孙权早已心生疲惫。某日,他与族人孙峻私下交谈时,不禁感叹道:“如果子弟之间仍然无法和睦相处,臣下再分成两派,这场争斗就会像袁氏家族那样覆灭,成为全天下的笑柄。若要立太子,只能选一人,难道不会引发争乱?”
孙权的这些忧虑和焦虑很快被他的长女——全公主察觉到了。全公主自从与太子孙和发生冲突,导致太子生母王夫人忧心过度而去世后,便一直心神不安。她敏锐地察觉到孙权对潘妃淑及其所生的孙亮宠爱有加,心中暗自盘算着如何再次做出明智的决策。于是,她果断地决定,将自己的族孙女全氏嫁给了孙亮,试图进一步稳固自己在朝中的地位。
值得一提的是,潘淑并非出身显赫。她的父亲原本是一个低级官吏,因犯罪而被处死,潘淑和姐姐因父亲的罪行被迫入宫为奴。然而,潘淑美丽的容貌却令孙权为之倾倒,迅速将其召入后宫。孙权的这份宠爱,随着时间推移,愈发显得深厚。
全公主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后,最终决定向孙权献策,彻底结束南鲁党争。孙权听从她的建议,废除了孙和的太子之位,并将孙和软禁起来。朱据和尚书仆射屈晃等官员为此向孙权求情,甚至不惜将自己捆绑起来,到宫门外跪求宽恕。然而,孙权大为愤怒,立即下令将无难督陈正、五营督陈象满门抄斩,朱据与屈晃被带入宫中,遭到一百杖责。许多因劝谏而受到牵连的官员也一同受罚,最终朱据被降为新都郡丞,屈晃则被罢官回乡。
更为讽刺的是,朱据之前曾得罪过孙弘。没有等到任职地,他便被孙弘擅自发出的诏书所冤枉,最终被冤杀,而孙弘则没有受到任何追究。孙权的一番清算,直接导致了吴郡四姓的陨落,也从此使得太子党在吴国失去了唯一的支持力量。
孙权的这种做法,使得吴国曾经和谐安定的政治氛围瞬间土崩瓦解,弑杀、阴谋、政变等黑暗手段充斥其中。从这一刻起,吴国再也没有办法全力推进北伐。
随着朱据的死亡,吴郡四姓团灭,曾经强大的太子党也随之崩溃。南鲁党争在一场双方的惨烈斗争后彻底结束,吴国的政治生态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。而孙亮被孙权改立为太子,他的太子妃则是全公主的族女。
然而,在宫廷内部,一场惊天动地的谋杀事件爆发了。潘淑在照顾孙权时劳累过度,竟被一群宫人趁机将其勒死。这个消息一经传出,立刻引起了极大的波动。究竟是宫人心生不满,还是南鲁党争的余波终于波及到宫中?对此,众说纷纭,真相扑朔迷离。
潘淑之死让人想起西汉的一段历史。汉武帝曾欲立刘弗陵为太子,但因其年幼且母亲刘钩弋夫人过于权势,担心母亲专权而发生祸乱,最终做出决定除去刘钩弋夫人。而此事也成了后代帝王在选择太子时的警惕。
孙权为了吴国的江山,可谓心力交瘁。他不仅一一清除了外戚与权臣的威胁,还不惜用极端手段来保证皇权的稳固。然而,他或许未曾料到,自己晚年所寄予厚望的宗亲孙綝兄弟,却和吴国两位皇帝展开了生死搏斗,最终成了吴国政治斗争的又一段悲剧。
发布于:天津市